夏天来了,预防中暑是必要!

文章出处:原创 人气:845 发表时间:2023-06-01
更多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度、不透风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过高,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症,可因中暑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导致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衰竭,甚至死亡。

 



为什么会中暑?

1.产热增加:在高温(>32℃)、高湿(>60%)、通风不佳环境中,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机体产热增加。如田间劳动的农民、车间工人等。一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热、寒战、癫痫持续状态等情况,也会导致机体产热增加。

2.散热障碍:环境温度升高时,一些易感人群,如年老体弱多病、脏器储备功能差的人群,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又不及时降温及饮水。大面积烧伤排汗障碍、硬皮病、肥胖及着装过厚的人群中枢也易存在散热困难。

 

中暑的典型症状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定时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目眩、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尚低于38℃。该阶段属于中暑的前期症状,此时应及时脱离高温环境、加强散热、降低体温,终止病情的进展。

2.轻度中暑:先兆中暑未能及时干预则会进展为该阶段。体温升高超过38℃,皮肤灼热,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

3.重症中暑:出现高热、痉挛、惊厥、休克、昏迷等症状。重症中暑按表现不同可分为3型。

1)热痉挛:多见于青壮年,常发生于高温环境下强体力作业或运动时。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处理不及时可进展为热射病。出汗后水和盐分大量丢失,补盐不足造成低钠,表现为躯干和四肢肌肉间歇性痉挛,尤以腓肠肌痉挛为特征,也可出现肠痉挛性剧痛,一般持续3分钟可缓解。

2)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可发展为热射病。症状包括高热、失水过多导致血容量不足。表现为头晕、眩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呼吸增快、脉搏细数、心律失常、晕厥、肌痉挛、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3)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在高温、高湿或强烈的太阳照射环境中作业或运动数小时(劳力性),或老年、体弱、有慢性疾病患者在高温和通风不良环境中维持数日(非劳力性),机体热应激机制失代偿,使中心体温骤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出现高热、无汗、呼叫不应,体温高达40~42℃甚至更高。可有昏迷、抽搐、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瞳孔缩小、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脑水肿、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中暑的预防

1.关注天气预报,了解极端高温预警,合理安排出行活动。

2.室外活动时,避开高温的时间段,衣着轻便透气,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

3.饮食清淡,及时补水,大量出汗后需补偿电解质型运动饮料。

4.学习中暑相关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时识别中暑,掌握一般处理方法。

5.对于中暑的高危人群应重点关注,如婴幼儿、65岁以上老人、体弱多病人群、肥胖、长时间高强度体力劳动者。

6.在高温环境中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时,需要及时停止工作,在阴凉处休息。

Ps:文章内容源自于互联网、科普中国。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文TAG: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