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蜱虫,我们应该小心对待

文章出处:原创 人气:863 发表时间:2022-06-19
更多

现实中,蜱虫叮咬很普遍,很多人都要迟到过,随便一搜,就能发现一大堆“蜱虫叮咬”的消息:“夺命蜱虫钻进9岁女孩头皮,疯狂吸血近1个月,家长都没有发现,以为是一颗痣”、“抗皱一老人被蜱虫咬了,非常严重被送进icu”、“5岁小朋友耳后发现蜱虫,虫子半个身子已经钻进小朋友体内”等等。

蜱虫是一种体外寄生虫,吸血为生,一般体长3-5毫米,圆圆一小点很不起眼。目前,已经发现800多种,我们国家约有110种,虫子分布很广,世界各地都有,最喜欢潮湿温暖的地方。生命力也很旺盛,在真空环境中能存活半小时;在干旱期间,在不进食的前提下,可以18周不喝水,极端情况下,能忍受36周;耐寒,甚至在南极,也发现了寄生企鹅的蜱虫。

 



蜱虫主要分为两种:硬蜱和软蜱。两者在外观上有明显不同,硬蜱背部有盾板,颚体(进食结构)位于身体前端,而软蜱,没有硬硬的盾板,颚体被藏在腹部,正面看不到。一般来说,蜱虫经历四个时期:卵、幼虫、若虫和成虫。每个时期都要吸血,且不同种类的蜱虫,寄生的宿主也不同,有的专一单宿主,有的则需要经历2个、3个甚至多个宿主生活。

 

蜱虫的腿上有一种独特的感知结构,叫哈氏器,可以用来感知外界的温度和气流变化,也可以用来检测宿主发出的气味,感知范围达15米,它们会根据不同宿主的身高,选择不同高度的树叶或者草并牢牢抓住,然后静静等待宿主经过,一有机会就爬上宿主。有的蜱虫因为能力欠缺,只在自己的巢穴中等着宿主自己上门,有的则直接驻扎在人类住宅,晚上等人类睡着后,通过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来寻找宿主。一旦确定宿主,蜱虫会选择隐蔽且不容易挠痒的位置,例如耳后、头皮、大腿内侧,用独特的进食结构颚体,刺穿皮肤,固定,然后吸食血液。



 

蜱虫的唾液里含有1500-3000种蛋白质,可以防止血液凝固,也能让伤口不发生炎症,因此很多人被蜱虫吸血很多天了都没有发现。除极个别种类的蜱虫本身有毒外,大部分蜱虫的叮咬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伤口而已,但是因为蜱虫携带了多种病毒细菌,通过血液传播,从而导致宿主患疾,甚至死亡。经研究表明,蜱虫可以携带83种病毒、31种有害细菌和32种原虫。其中包括汉坦病毒,会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一般病发后6-9天就会死亡。国外比较常见的是莱姆病,一种以蜱虫为媒介的感染性疾病,欧洲每年至少有65000人患病。早期只是皮疹,通常不痛不痒,很容易被忽视,接下来就是神经系统、心脏和关节出现症状。

 

 


如果被咬,我们要怎么做?

1、预防

很多蜱虫正在草丛中等待宿主经过,因此在蜱虫高发季节,尽量不要随便往草丛里钻;如果一定要去,穿长衣长裤,并扎紧裤管袖子戴帽子,尤其是小孩和宠物,回家后还要仔细检查身体,查看是否有蜱虫叮咬。

2、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被咬,不要直接拍,不要直接拔,去医院救治。因为蜱虫携带多种病原性生物,拍死容易直接感染,用力拔,容易将其“假头”,也就是颚体留在体内,导致发炎。医生一般会先将蜱虫麻醉后,再将其完整取出。也不建议火烧蜱虫屁股,蜱虫一旦受到刺激,为了逃命只会越往身体里钻。

3、不轻视,越早治疗越好

绝对不要小看这种小虫子,如果前段时间刚去过草丛树林等地方,就出现发烧等症状,就要及时就医。一旦被叮咬,短则24-36小时,长则7天左右就会发病,蜱虫体内携带致病菌多,发病后很难判断究竟是什么致病菌引起的,治疗难度高。很多人很容易忽视,因此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Ps:文章内容及图片源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文TAG:

相关资讯